舌尖上的乡愁,离不开的海南薏粑
撰文/摄影:歌咏
薏粑是海南传统小吃,历史源远流长,在民间制作相当普遍,其象征着喜庆、吉祥、幸福,甜蜜、情谊。在农村逢年过节都会制作上一些自己吃、送朋友吃。也会在亲朋好友入新宅、小孩满月周岁等的时候送上一筐做为吉祥礼品。
薏粑为海口话音译,也叫燕粑,或忆粑,其它市县叫法略有区别,在澄迈把薏粑叫做“粑个”。(粑,音bua,读第三声)
薏粑来历传说
在300多年前,海南某村有个大娘跟儿子阿春相依为命。阿春身体健壮,有一身好武艺。阿春18岁那年辞别了母亲,跟郑成功当兵打海盗倭寇去了。冬去春来,阿春久不归家,大娘日益老去,年年只有思忆不见儿归。于是大娘每逢中秋佳节,就做了儿子最爱吃的粑,摆在月光下祷告儿子平安归来。
街头买的薏粑
不知不觉30年过去了,这年中秋节,大娘正在月下祷告时,儿子阿春回来了,母子团圆,悲喜交加。阿春吃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亲手做“忆粑”,满心温暖,此粑因此而得名。
现在很多海南华侨、在外工作游子,偶尔都会寻找吃上一两个薏粑,因为那薏粑是满满的家乡味道。
薏粑采用的材料
薏粑馅皮主料采用大米加糯米粉,辅于花生油、白糖。大米是用来调节粑皮柔软度的,糯米太多会太软,加入大米会增加硬度。加入花生油会让制作出来的薏粑不粘手,也跟柔软爽滑。白糖会让粑皮有味道。
粑馅一般采用椰子丝、花生米、芝麻,辅以红糖、白糖、冬瓜糖等混合制熟。
薏粑的包裹材料一般是椰子叶、芭蕉叶、波罗蜜叶等。
薏粑制作过程
薏粑的制作是要花上不少时间的,在过去时代都是全手工制作,更是要花上几天时间才能制作完成,所以一般只有特别日子才会制作来吃。海南各市县制作薏粑流程大同小异,只有轻微的区别。
准备包装材料
薏粑的包装材料一般是:椰子叶、芭蕉叶、菠萝蜜叶等,不同地方会根据材料的获取难易跟地方习惯来采用。都要选择合适的材料,洗干净,制作准备好。以备随时采用。
准备馅
粑馅一般是椰子丝馅、花生仁馅、芝麻馅等,粑馅需要在制粑前处理好,通常同一批粑,会用几种馅,以便个人根据口味爱好选择,所以就更需要时间准备了。椰子丝馅是最花时间的了,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几棵椰子树以备制粑时采用。
首先要选择老椰子,把椰子壳砍开,用专用工具把椰子肉刨成丝,然后在混合着白糖或红糖,放到铁锅里炒到味道合适,再用来包粑。
花生仁馅跟芝麻馅就稍稍简单些,但也要预先跟糖混合炒熟制作好。
准备馅皮
馅皮对薏粑是非常重要的,这关系到薏粑粑皮柔软度以及薏粑是否好吃。
第一步,首先将糯米跟大米按适量比例淘出,再用清水浸泡上两三个小时,使之变软,然后捞出掠干,再通过粉碎机碾成粉末状。过去海南人一般用石磨人工磨成粉。
第二步,准备一个大铁锅,用木材烧热起来,把适量清水、面粉、花生油、白糖倒入锅里,用大铁铲不断的搅拌避免粘锅烧焦,经过一段时间,水会慢慢蒸发,面会慢慢稠起来,在合适时候就把已经和好的面取出来开始制粑,和面的关键是制作出不沾手的粘稠均匀的馅团。
加入花生油
包粑
糯米馅皮跟馅准备好后,就开始包粑了,其过程就跟包包子一样。
用手扯出一小块面团,将其揉成厚薄匀称的粑皮,然后添入馅肉,将其密封成圆球状,然后用包装材料包裹好,放入竹筐蒸笼内。两两间不要重叠压着,避免蒸煮过程黏在一块。
注意:粑皮厚薄要合适,不能太薄,太薄容易破。封口也要密封好,不能留缝,否则,在蒸煮过程中容易破开,馅会流出来。
煮粑
制作完成后,将盛有薏粑的竹筐整个放入大铁锅蒸煮。竹筐蒸笼内的未熟薏粑不能泡到水里,要有一定距离,只用蒸汽煮熟。锅盖跟铁锅间的缝隙要用棉布或毛巾封住,这样可以更快的蒸熟。大约50分钟后,就可以出锅了。
煮熟后的温热着的薏粑,剥掉外面的包装,轻轻地咬上一口,嗯,粑皮的柔软爽滑不粘牙,粑馅的香甜芬芳不甜腻,这就是海南薏粑。
这就是舌尖上的乡愁,离不开的海南味道
TIPS:
哪里可以吃到?
薏粑现在随时在老爸茶店,传统早餐店,特色小吃街,路上海南当地妇女挑着的小货摊都可以买到。
→ END ←
✉图文编制:歌咏(微信:431143),如转载,请标上作者、来源、公众号。
↘关注"发现海南岛"公众号,一起去发现海南人文、美食、秘境。